新闻中心
News
分类>>人民日报上的视觉版·2024年8月份合辑
人民日报上的视觉版·2024年8月份合辑紧扣时代脉搏,顺应融媒趋势,人民日报加大视觉版见报频率,采用大幅精美图片,结合精心的版面设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时代感,生动直观地呈现中国精神、中国奋斗和中国成就。
连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迅速有力贯彻落实习总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凝聚合力,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共同构筑防汛抗洪救灾坚固防线。
解放军、部队、消防、央企等各方力量,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听从统一调度,确保快速出动、高效救援。相关部门及时下拨救灾资金、调运救灾物资,加快保险理赔,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做好群众就医、学生开学等需求保障。有关力量抓紧抢修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受损基础设施……
2018年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总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一批自贸港关键政策落地见效。从“先行先试”到“多点开花”,海南累计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6批140项,其中11项向全国复制推广。
海南正形成“4+3+3”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三大未来产业,做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
6年来,海南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0%,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提高8.7倍;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161.2亿美元,超过海南建省前30年实际使用外资的总和,6年平均增速达46%。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上半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326.3亿元,同比增长5.8%。
汽车产业转型提质、钢铁行业规范发展、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一系列政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发展新兴产业上,江苏全力以赴。上半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0.6%、41.3%。
同时,江苏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建立起来,拓展场景应用正在加速。
山东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近3年保持在12%以上,2023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51%。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深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万元GDP能耗近3年累计下降15.8%;PM2.5平均浓度近3年下降19%。
促进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2023年,山东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4.3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7%。
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前鸟类种类达到373种,累计修复湿地面积超过30万亩。
26个大类,210多万种商品——走进义乌的各类市场,犹如走进小商品万花筒。浙江义乌市常驻1.5万名外商,各类外资主体达8000多家,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义乌的活力来自改革开放的源源动力。多年来,义乌瞄准市场发展遇到的难点堵点,先后承接30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40余项省级改革试点。
新业态激发潜力。上网当“电商”,出海当“行商”,成为商户的新选择,义乌七成以上商户“触网”。去年平均每天直播1871场,电商主体突破65万户。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以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科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形成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央一号文件连续8年作出部署。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3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地方建设8000多个省市县产业园,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坚持产业立园,打造产业振兴高地;坚持科技兴园,推进科技集成创新;坚持绿色强园,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坚持品牌富园,创响园区知名品牌;坚持机制活园,探索联农带农模式。
一批优势特色明显、产业链条健全、资源要素集聚、联农带农紧密的产业园,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聚焦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品种,建设了113个以粮食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稳步提升粮食产能。2023年粮食类产业园总产量463.14亿斤,比上年增长3.78%;单产462.06公斤/亩,比上年增长2.52%。
改善设施装备条件。2023年,粮食类产业园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00多万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2%。
强化科技支撑。支持产业园与科研院校建立协作机制,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等各类科研平台,加快突破主导产业关键技术。
推进产业全链升级。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建设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打造加工产业集群,推进粮食产业多元增值。
产业兴则百业兴。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累计建设180个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特色产业园平均产值91亿元,已累计建成43个产值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
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农旅融合加快发展,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超30万家。农村电商方兴未艾,2023年,产业园所在县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96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近1400亿元。
新工艺加快创制。不断创新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洁生产、智能控制、自动分选等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引领工艺创新。
新技术加快研发。截至2023年,支持产业园与科研院校建立协作机制,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等各类科研平台超1800个。
新品种加快涌现。截至目前,建设30个种业产业园,加快农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双季亩产超1600公斤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新品种。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各地坚持把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推进订单契约带农。鼓励入园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加工流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建立稳定产销对接关系。
推进收益共享带农。引导有意愿的农户与入园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推进收益共享。
绿道串起自然山水人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人们或观赏竹林花海、湖光潋滟,或邀伴骑行健身、散步休闲……绿道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助力打造更有活力、有温度的城市绿色生活空间。
2023年,我国建设口袋公园4100多个、绿道5300多公里,拓展草坪开放空间1.1万公顷,截至今年5月底,已建设各类城市绿道约10万公里。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将新增和改造绿道长度约2万公里。提高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完善绿道服务设施,让城市生活空间更宜居、更美好。
据园林部门统计,在南宁市区,目前有乔木类孤植朱槿约4.6万株,树篱灌木类朱槿约30万平方米。
朱槿,原产中国南方,南宁是其祖籍地之一。早在我国西晋时期,嵇含著作《南方草木状》中,就对朱槿花有详实的记载。
一朵朱槿花的花期只有一天,朝开暮落。但朱槿属无限花序植物,可以随枝条生长不断地产生花芽,环境温度超过15摄氏度,理论上都能开花。南宁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左右,走在南宁街头,你会惊喜地发现,朱槿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在开花!
南宁市区最醒目的“朱槿花”,是位于城区核心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会址主建筑顶端是一朵高49米的巨大“朱槿花”。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这里举办。20年来,这朵巨大的“朱槿花”承载着南宁开放、繁荣的梦想和企盼。
目前,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五金工量具企业600余家,年产五金工具1.5亿套、钢卷尺产量近20亿只,其中钢卷尺产销总量占全国85%以上,小五金产业已成为当地县域特色产业的重要支柱。
科技创新活力旺;产业链条韧性强;平台支撑底气足。未来,虞城县将引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为民、便民、安民,近年来,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至2023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3800多万户、约1亿人。
各地扎实抓好“楼道”“环境”“管理”等重点,加快消除小区安全隐患,全面提升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2019年至2023年,更新改造水电气热等老化管线万公里,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加装电梯10.8万部,增设停车位325万个,增加文化休闲安博体育官方网站、体育健身场地2600多万平方米,增设养老、托育、便民市场等社区服务设施6.8万个,让老旧小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雄关,李白留下如斯感慨。而今再走“蜀道”,从古都西安到成都,乘高铁只用3个小时。2017年西成高铁开通,秦岭天堑贯通,往昔翻山越岭的漫长旅途,今日已在咫尺之间。
公路中,汽车畅行。截至今年7月,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综合立体交通网总规模达43万公里、居全国第一。
铁轨上,列车飞驰。西成高铁、成贵高铁纵横西南大地,成达万高铁、川青铁路稳步建设。中欧班列(成渝)直达中亚、欧洲等地,累计开行超3万列,成都国际班列联通境外城市112个,开辟亚欧经贸合作新桥梁。
云端里,航线繁忙。双流、天府两大国际枢纽机场开通国际(地区)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小时亚欧空中货运走廊和5小时亚太空中货运圈。
48条进出川主通道,构建起上天入地、通江达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一条条“新蜀道”内通外联,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成为开放合作、沟通世界的“共赢道”。
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收获满满的非遗传习、舒畅身心的体育运动、感悟历史的文博游览……暑假期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趣味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度过一个快乐且有意义的暑假。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